媒体报道 药品介绍 专家介绍 全国唯一的血管瘤专著 来访路线

临床治疗血管瘤 冯荣感

    血管瘤起源于中胚叶的先天性微血管的良性肿瘤,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为婴幼儿及儿童常见病,中医名"血瘤"。《外科新法》"婴瘤"记载:"微紫微红,软硬简杂,皮肤中隐隐若红丝纠缠,时时痒痛,误被触破而流血不止,故名"血瘤"。临床上分为蜘蛛痣,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海棉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几种,组织学上分为原有的血管扩张所致的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组织成分的增生两种。从部位上可分为可见的皮肤粘膜血管瘤和看不见的内脏血管瘤两类。
  最初,当婴儿出生后,于皮肤或粘膜上可发现境界清楚的淡色斑,男女均可发生,多见于头面、颈部,也可发生在全身其它部位。哭啼时更明显,如不细微观察,往往被忽略,日后逐渐出现小而散在的毛细血管扩张。这种早期现象,有的不再进展变化,扩张的毛细血管逐渐消退而皮损消失,有的继续扩大加重,发展成血管瘤。
  一、蜘蛛痣:多见于儿童及妊娠期妇女,正常人也可发生,此可能与女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肝硬化病人产生蜘蛛痣可能为肝脏不能正常处理女性激素,好发部位有面部、胸背及四肢,偶见掌部,单个存在,也可多发,中央有一个粟粒大鲜红色丘疹样隆起,可有博动,压之退色,去压复原,周围有5-8mm,辐射状似蜘蛛足样的毛细血管扩张,外观很象一只多足红蜘蛛而得名,无自觉症状,发生于青少年者,可随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发生于妊娠期妇女者,于分娩及1-2个月逐渐消退,但下次妊娠又可在原部位重现出现。一般不需处理,可行电分解、冷冻、电凝、激光,无激光者可在局麻下烧灼,口服雄激素以对抗缓解,如为肝硬化或恶性肿瘤引起者,要积极治疗相应疾病。
  二、鲜红斑痣(火焰痣)也叫葡萄酒色痣,平面痣,此为血管壁簿弱和血管弥漫扩张形成,所以也叫毛细血管扩张痣,约三分之一的人有此型血管瘤,一般不高出皮面,呈淡红、鲜红、暗红、紫红色大片状斑痣,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也可有结节,疣状增生,单个或多个发生,对称或不对称,压之退色,去压复原,若色深压之可不退色,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头部、颈及躯干部位,随年龄增长而扩大,色加深,大多在5-7岁以前消退,有的存在终生,发生在额、眉间、枕及鼻梁部位者,往往自行消退;其它部位面积广泛者,常终生存在,发生于眼皮及颊部者,往往侵及皮下粘膜,随年龄增长,可发生结节,局部组织增生,鲜红斑痣常伴有某些大血管畸形,常见有sture-weber综合症(眼脑脊髓膜鲜红斑痣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和kl:pp2t-Tvenaunay综合症(骨肥大样鲜红斑痣),治疗可采用冷冻、封闭、激光、放疗。
    三、毛细血管瘤(单纯血管瘤):发病率为2%,为血管扩张与新生,即血管腔内皮细胞增生,晚期有纤维变性,皮损为鲜红或紫红色柔软扁平隆起,园形或不规则形,质软,压之退色,也可呈桑椹状或草莓状分叶小肿瘤,故名草莓状血管瘤,还有结节状、疣状、平顶状,单个或多个发生,初为帽针头至黄豆大,逐增大,边界清楚,生后1-2个月出现,多见面部,颈、胸、背部及躯干四肢,偶有5-7岁消退者可发展世海绵状血管瘤,但不恶变,采取冷冻、激光、封闭、放疗、切除治疗。
    四、海棉状血管瘤:多发生于皮下及粘膜下,也可深达肌层或骨骼、内脏,由小血管扩张,增生,呈弥漫性增大,常合并静脉迂曲而成血窦,扁平或不规则形,高出皮肤之结节状,片状隆起,表面肤色或青紫,常与毛细血管瘤同时存在,边界清,其内充满血液,触之柔软,有弹性,似海绵,并有多孔感,无痛苦,压之退色,去压复原,单发或多发,大小不定,好发于头面、唇、颈部,生后数周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破溃多出血不止,侵犯内脏者常在手术中或尸检时发现,治疗应采取冷冻、激光、手术、封闭、放疗。
海绵状血管瘤伴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为严重类型,称为"Kasabach-Mettiu综合征",多见婴儿,常与其它型血管瘤伴发,实为一种消耗性凝血病,非真正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紫癜,而是血液的凝固和血管瘤内纤维蛋白形成,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凝血酶原等消耗所致,约有1/4死于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恶性变。
此外,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常伴有肠道内血管瘤。骨骼发育异常血管瘤综合征也常伴有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还有家族遗传史,多为男性,一般在青春期前发病,叫软骨发育异常血管瘤综合症。视网膜血管瘤综合症临床也可见到。
    五、混合型血管瘤:由二种以上类型的血管瘤同时混合存在,以某一类型为主,兼有别型,位置较深。
    六、老年性血管瘤:又叫樱桃状血管瘤,红宝石痣、血红色珍珠痣,此属老年性退行性病变,多见30岁以上及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临床表现有鲜红、暗红或紫红色小丘疹,扁平或半球状隆起,芝麻至黄豆大,直径1-5毫米,质地柔软,多见四肢及躯干,尤其上胸部,无自觉症状。病理检查为毛细血管扩张与新生管腔狭窄,与毛细血管瘤相似。但血管的间隙腔小,有较丰富的纤维间质与突出的内皮细胞,血管壁增厚,间质水肿,此症老年人普遍存在,不恶化,勿需治疗,若出血或为了解除思想顾虑,可采用激光、冷冻、电烙、电干燥或用五妙水仙膏外涂等治疗。
    七、出汗性血管瘤:也称隐蔽性出汗性错构瘤。罕见,损害为半球形柔软的淡蓝色大小不一,直径1-2cm,损害部位受打击或捏挤时,周围有汗液排出形成特殊的汗珠环,无胃肠道症状。
    八、疣状血管瘤:为血管瘤痣的一种变型,即血管畸形。先天性,由局限性血管角皮瘤分化而来,在发展中继发棘细胞层增厚及表皮角化过度,损害处为孤立的青红色结节,境界清楚,表面有疣状及乳头瘤样增生,多生于小腿、足或腹部,也可发生于胸及前臂。发展缓慢,可手术切除。
    九、匐行血管瘤:此为少见痣样疾患,主要累及浅层小血管,女性多见,童年发病,皮损为铜红或鲜红色血管瘤性小点,成群出现,渐向周围扩延而中心消退,构成环状或匐行性外观,基本呈网状或弥漫性红斑,有细簿脱屑,偶见萎缩,好发下肢和臀部,病理为真皮乳头及乳头下毛细血管扩张和扭曲,表皮棘皮症或棘细胞层萎缩,不全角化或角化过度,基底层细胞液化坏死,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其周有中等度细胞浸润,此病可不予处理,对较大损害可行电凝或放射性同位素治疗。
    与血管瘤鉴别的有色痣,蓝痣、青痣、蒙古斑、匐行性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球瘤、血管周细胞瘤、血管肉瘤、脂肪瘤、脓肿、血肿、淤血斑等。淤血斑和血肿:是由于毛细血管或小动、静脉受到物理、化学、机械、药物、生物、动物等的刺激而破损,致血液从血管中溢出而形成皮肤、皮下、粘膜下甚至肌层的血肿、淤点、淤血斑,或由于血液本身异常,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坏血病等。淤点、淤斑一般面积小,不高出皮面,边缘清,色鲜红、紫红、淡黄,压之不退色应与毛细血管鉴别,若破损血管较大,位置较深,血液凝集皮下、肌层,则形成血肿。受损局部隆起,质软,有波动,穿刺有血液,应别于海绵状血管瘤。
    治疗方法:1、冷冻:面积要超过皮损0.3-0.5mm,对蜘蛛痣、鲜红斑痣及单纯血管瘤要轻压,少冻,,每个冷融10-30秒;海棉状及混合型要重压,多冻,每个冻融不超过1分钟;位于指(趾)尖端,关节处及耳壳、眼部位时要特别注意,短时轻压。大面积应分次进行,冻后涂龙胆紫或碘酒,禁用其它药,15-20天可愈,若不愈可再冻。
   2、激光:局麻下常用CO2激光灼烧,让瘤体炭化脱落,大面积要分次进行。
   3、涂药:仅涂在瘤体表面,保护好正常组织。
   4、封闭:常用鱼肝油酸钠,无水酒精或95%酒精、沸水,若用平阳霉素,每支8mg用生理盐水或无菌留水溶解成4ml,视瘤体大小注入瘤体血管间隙,剌入后无回血即可注入,运用于海绵状及混合型血管瘤,其它也适当采用。
   5、手术:切除要彻底,以免复发。
   6、放射:有设备者可用浅层X线,放射性同位素磷、锶、钴、镭锭,用量视年龄及敏感性而定,每次照射面积不宜过大,一般1-3野,大面积可分区间歇轮流照射,照到干性或湿性皮炎程度即可,出现色变淡,色素沉着,干燥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