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药品介绍 专家介绍 全国唯一的血管瘤专著 来访路线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钱雯君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质上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湖。肝血管瘤组成以大小血管为主,而血管壁中纤维组织含量高,对超声产生较强回声,声阻抗差特别敏感,极易查出,所以,超声对肝血管瘤诊断价值很高。

一、病因病理
 
   肝血管瘤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少见,且可以转变为后者。其病因为:1、血管发育异常所致;2、肝组织或毛细血管组织感染,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肝血管瘤肉眼观呈紫红色,呈不规则分叶状,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织,血窦组织中有纤维隔,偶有钙化。

二、声像图表现
  
    肝血管瘤的声像图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强回声型 此型较常见,其大小直径一般0.5-2.0cm边界十分清晰,外形为圆形,椭圆形,内为均匀光亮区,间以小暗点回声,呈筛网状,或见间隔回声,边缘有裂开症并可见血管进入。

    2、低回声型 较少见,一般轮廓不甚清晰,边缘可增厚,内有较多的血管壁呈""等号样""回声,周壁有血管穿通症,后方可有轻度的增强效应。

    3、混合回声型 一般见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其边界清晰,但不规则,壁增厚,瘤内以高回声,低回声混合存在,有时可见条索状、导管状及网格状结构,可存在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如无回声区范围较大,后方可有轻度的增强效应。如瘤体位于肝脏表面处,加压探头,可使瘤体变形。

    5、囊肿型 对于有些瘤体内部无血液凝固和纤维化不严重时,可出现一种酷似囊肿的图象,壁光整但增厚,囊内透声好,后方有增强效应,周围可见有血管与瘤体相通。如加大增益可见瘤体内部有散在的增强回声。

三、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一般体积小于4cm,且生长缓慢,不引起肝脏外形的变化,多位于血管附近,对管道系统不产生挤压现象,但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肝血管瘤在临床上主要是与肝细用胞癌鉴别。

  1、对于较小的强回声型的血管瘤,超声一般较易诊断,但对于多发性血管瘤应该注意与转移性肝癌鉴别。转移性肝癌多为低回声,大小相近,回声均匀,周围清晰,后方回声多有衰减。而肝血管瘤内部回声呈筛网状,边缘有裂隙症,后方多无回声衰减。

    2、混合型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鉴别:混合型血管瘤一般较大(大于5cm),有明显边界,内有散在粗糙光点,有较厚的周边回声,周围常有受压变形。而肝细胞癌一般内部回声均匀或不规则,周围有低回声晕,有明显向周围组织浸润现象,肝内管道系统受压明显,有时门脉或腔静脉内可见癌栓。位于肝脏表面的肝细胞触之较硬,加压探头无形状改变,而肝血管瘤则可有形状改变。

    3、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肝血管瘤与肝癌的鉴别,肝血管瘤虽然有丰富的血管,但因血流速度缓慢,多普勒一般不易检测到血流信号或仅有较低频移的血流。而肝癌血运丰富,彩色多普勒可探出高速度的血流信号。

    4、对囊肿型的肝血管瘤应注意与肝囊肿的鉴别,囊肿型肝血管瘤其后方虽然的增强效应,但周边与血管相通,不光整,不完全连续,同时内部可有少许散在光点回声。

    5、肝血管瘤还需与一些肝脏良性肿瘤相鉴别:(1)肝细胞腺瘤,此多见于女性,体积较大声像图呈圆形的低回声或稍强回声,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2)肝错构瘤,少见,多位于肝包膜下方,呈多个强回声堆积呈团块状,后方可伴有较淡的声影,与周围组织边界较清。(3)局灶性能脂肪肝,一般为多发性片状强回声,边界不甚清晰,无包膜,后方回声有轻度衰减。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虽然B超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很高,但由于其声像图变化较多,我们必须认真、仔细,特别对一些不典型的肝血管瘤图像,我们还要结合病史,以及病人的全身情况,同时可加以其它一些辅助检查,如CT、MRI、肝脏血池扫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