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药品介绍 专家介绍 全国唯一的血管瘤专著 来访路线

56例肝血管瘤声像图分析 史怀民 李茹华

    肝血管瘤是肝脏B超检查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观察了肝血管瘤声像图56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56例患者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1-59岁,平均37岁。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并其它疾病B超检查时发现。

    使用仪器为日本岛津SDL-310型及阿洛卡SSD-260型超声波诊断仪,探头频率3.0MH2及3.5MH2。

    患者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及深吸气后探查。注意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及肝内异常回声的情况,并详细记录。

结  果

    56例患者中,发现肝血管瘤最小的直径约1cm ,最大的直径约110cm .呈强回声者21例,声像图上,于肝内探及内部为较密的强回声光团,图像放大后,可见内部呈网状强回声,个别病例可见其间夹插小暗带,或呈蜂窝状回声,甚至可见肝血管进入肿瘤组织内,周边未见血管绕行征及低回声晕。呈低回声者9例,声像图上,于肝内探及稍低于肝脏的异常回声光团,图像放大后,多数患者可见内部呈网状结构或蜂窝状回声,后方回声稍增强,周边未见声晕。呈混合性回声者26例,声像图上,于肝内探及内部呈强弱不均的异常回声团块,其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光团或暗区,后方回声无衰减,周边未见声晕。56例患者中,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CT或外院核素血池扫描证实,12例经定期追踪观察证实。

讨  论

    肝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肝血管畸形,按病理结构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由毛细血管构成,后者由扩张的血窦构成,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常见。肝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多数在B超体检时发现。

    声像图上,较小的肝血管瘤大多呈回声增强区,少数回声较低,境界较清晰,病变内部常有细小管状及圆点状无回声区,还可见多处血管从肝组织进入到肿瘤组织内。较大的肝血管瘤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探及不规则强回声光团及不规则液性暗区回声。但亦有回声均匀者,此时单靠B超诊断较困难。

    多数学者将肝血管瘤的声像图表现分为三型,即强回声型、低回声型及混合型。本组56例患者中,探及强回声型21例,低回声型9例,混合型26例。病理研究结果表明,血管瘤的声像图表现与其病理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主要取决于瘤体组织内血腔的大小和血腔间纤维结缔组织的多少以及瘤体内有无继发性改变,如血栓形成、钙化、玻璃样变等。强回声型为血腔较大或有相互融合,血腔间纤维结缔组织较多。低回声型为血腔较大或有相互融合,血腔间纤维结缔组织较薄。混合型其病变组织结构较复杂,表现为血腔大小不一,血腔间纤维结缔组织厚薄不一,并常伴有血栓形成、钙化、出血坏死或玻璃样变等。肝血管瘤除具有上述三型表现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病例,王丽杰、高玉丽报告一例新生儿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多囊肝,徐礼梅等报告一例全肝几乎完全成海绵状血管瘤。遇到此种病例应注意仔细观察,以免误诊。
肝血管瘤主要应与肝癌鉴别。肝血管瘤的肿块一般发现时间较长,生长缓慢,光团周围无暗带,其间可见多个无回声区。肝癌的液化较局限,周围有较厚的实性肿瘤回声。肝血管瘤有的可压缩,如病变部分位于肋缘下或剑突下时,稍加重探头压力,常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内部无回声区亦同时有缩小征象,去除压力后,仍恢复至原来图像。肝血管瘤还可观察到有小血管自肝组织进入病变内。如遇声像图上不易鉴别的病例,除结合AFP 、核素血池扫描、X-CT检查以助鉴别外,还可通过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或肝动脉造影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