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药品介绍 专家介绍 全国唯一的血管瘤专著 来访路线

血管瘤的注射治疗

    血管瘤是由血管组织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按其组织学结构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三类。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外科切除、放射疗法、硬化剂注射、冷冻、电烙、激光和激素疗法等,但大都收效不大。目前,血管瘤的注射疗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无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门诊条件下即可开展,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疗效较好,即使失败一般仍不影响其他疗法,而且为外科手术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将各种注射疗法简述如下。
    一、消痔灵注射疗法:在病变部位常规消毒,将0.25%利多长因与消痔灵配成1:1.25溶液,用5号针头刺入瘤体约0.3cm深,缓慢注入药液3~5ml,待瘤体注射成白色并发硬为止。然后再将针头刺入瘤体深处约0.5cm,向瘤体四周分别再注入药液各1ml左右,以阻断血管瘤的血液供应。注毕后,用消毒纱布包扎。一周后观察,如瘤体未完全萎缩,可再依前法注射。王天祥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海绵状血管瘤67例,经1~12次注射,治愈46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本法安全有效,注射后局部有轻度肿胀,3天内肿胀消退,留有硬块,2周内渐消失,消痔灵可迅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红细胞凝聚、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血管瘤闭塞、纤维化。
    二、酒精注射疗法:此法作用快,疼痛时间短,疗效持久,但对大面积血管瘤效果较差。(1)毛细血管瘤:从血管瘤边缘开始注射。点状瘤用小针头注入纯酒精0.05~0.1ml,片状瘤用小针头作分布均匀点状注射,每点相距1cm,每次注射1~3点,每点注射剂量同上,造成散在性点状坏死脱落。块状病例,可将较大剂量(0.2~2ml)酒精重点地注入块状最肥大的部位,造成较大面积的坏死脱落,使瘤体迅速缩小。由于毛细血管瘤病变组织仅限于皮内,注射时针尖不宜过深。(2)海绵状血管瘤:对局限性有包膜的血管瘤,从瘤体中心或最突出的部位用6~7号针头刺入包膜内,回吸出血后将纯酒精注入。首次注射0.1~1ml,次日注射倍于第一次的剂量,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1~5ml。一般注射3~5次后观察1~2月,若未显效,可再重复注射。对无明显包膜者,估计针头在瘤体内,不必回血即可注入酒精,剂量同上,但注射次数要适当增加。冯兰馨于1982年报告用酒精注射治疗血管瘤3150例,有效率达95%,治愈率为65%。冯氏经过长期观察认为,酒精注射涵法主要适用于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其混合型血管瘤,对蔓状血管瘤及大面积血管瘤疗效较差。
    三、鱼肝油酸钠注射疗法:将5%鱼肝油酸钠1~2ml直接注入血管瘤内,或注射在血管瘤内供血来源通路周围,有时两者可合并使用。大面积的血管瘤亦可采用多点放射状注射(2~3点),使药物均匀分布于瘤腔内,以提高疗效。一般间隔5~7天再重复注射一次。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可在鱼肝油酸钠液中加入等量的普鲁卡因作局麻,或注射前给予适量的镇静止痛剂。杨继生用5%鱼肝油酸钠通过7号长针头注入瘤体内,每周注射1~2次,每次注射2~5ml,共治疗5例海绵状血管瘤,均治愈;随访2~6年无复发.杨氏认为用鱼干油酸钠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方便,疗效好等优点,只要诊断明确,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施行.
    四、激素注射疗法:其适应证为肌肉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不适于手术切除的血管瘤、放射治疗后或手术后复发性血管瘤。对血管瘤合并感染,恶性血管瘤等则禁忌使用,常用氢化洗尼松2~10mg,每日瘤内注射一次,10次一疗程,氟美松磷酸钠2~4mg,隔日注射一次,7次为一疗程。醋酸强的松龙12.5mg,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去炎松10mg加2%盐酸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2~4ml混匀注入瘤体内,每周注射一次,5次为一疗程。注射时针头直接沿血管瘤边缘向中心刺入,将药液边进针边推入,使瘤体表面隆起呈白色为度。注意不要将药液推入正常组织。对于较大的血管瘤,可采用分次注射。第二次注射时,应根据血管瘤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和浓度,以免产生副作用。拔针时用无菌棉签加压,以免针眼出血或药液外流。胡怡芳报告用2.5%强的松龙或1%去炎松-A混悬液瘤体内注射,共治疗幼儿眼面部血管瘤12例,结果注射4~7次后肿瘤全部消退。何成荣用去炎松-A加乙醇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167例,治愈146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7例。何氏认为,去炎松-A加乙醇局部注射优于全身用药,前者系一种类固醇激素,后者可与细胞原生质相遇起脱水及沉淀作用,两者瘤体内注射,可产生炎性肿胀、硬化,最后机化、吸收、消失。
    五、脲素注射疗法:将精制医用脲素(含脲素98%以上)分装后灭菌备用,注射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0%浓度,每次注射5~10ml。位于四肢的血管瘤,注射前先用静脉压止血带。注射时加入2%普鲁卡因以减轻疼痛。注射部位可以从瘤体、两端或周边开始,亦可自中心部位注射,注药后应加包扎,防止针孔溢血或药液外渗使皮肤起水泡,止血带在注射完后5~10分钟解除。每日注射1~2次,每次注射 次,每个疗程不少于10天。如一疗程效果不明显,可延长至一个月,必要时体息二周后行第二疗程。必须注意:过量注射可致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创面难以愈合。年幼患者尿素浓度可减低(20~30%为宜)。肝肾功能减退者不宜使用本疗法。对四肢及头面部巨大血管瘤患者可改用动脉插管注射尿素,每日一次,每次注入40%脲素5~10ml。血管瘤位于前臂及小腿者,应分别在腕上及踝上扎止血带,防药下行,注药5~10分钟后解除,一般注射10~20次,本法较局部瘤体注射脲素疗效高,疗程明显缩短,且可减少局部注射性疼痛,又不致产生疤痕影响美容。王修忠用脲素局部注射治疗各种血管瘤2000余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后来又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注射脲素治疗巨大海绵状血管瘤36例,近期全部显效(肿瘤区明显缩小变硬、下陷)。观察1~3年者12例,肿瘤区硬结消失,局部变平,皮色恢复正常,本法简便,显效较快,疗效优,并可减少手术率等。
    六、放射性胶体 磷酸铬注射疗法:按血管瘤体积每立方厘米5~20微居里计算,用注射用水或0.5%普鲁卡因溶液稀释药物,使每毫升含药物10微居里。缓慢、均匀注入瘤体内,每次剂量成人不超过1000、儿童不超过500微居里。若一次不能复平,可隔三月后再注射。同一部位不宜超过4次,本法适用于年龄小、病程短、瘤体基底浅表而无明显静脉扩张的圆球形海绵状血管瘤;对葡萄状或散在性点状血管瘤,因药物难以注入,效果欠佳。瘤体有较大血管伸向周围及深部组织者不适用本法。陈进木用本法治疗血管瘤86例,治愈56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本法治愈后一般不留疤痕,副作用小,无严重全身反应,方法简便,易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