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于1990-1995年经 B超诊断的310例原发性肝癌,作了回顾性分析,其中11例经CT,术后细胞病理检查证实为
肝血管瘤。复习文献及教科书,从中吸收了一定的教训,现报道如下:
资料方法:
11例病人为门诊B超检查误诊为肝癌。男7例,女4例;年龄37岁至48岁,例患者以右上腹包块待诊,4例感右上腹部不适而就诊,6例为体检发现。
使用仪器:RT-2000型线阵超声扫描仪。探头频率3.5MH2。按常规对肝脏进行右肋间、右肋缘下、剑突下做纵面、横面、斜面的多个不同切面检查。发现病灶,观察病灶回声及周围变化情况及位置、大小并记录。
结果:
病例位于右肝6例,左肝2例,左右肝都有3例;多发性3例,单发性8例;最大病灶53cm×42cm,最小病灶1.7cm×1.5cm;共有病灶14个,8例在3.0cm-5.5cm之间。作CT检查8例(其中两例CT诊断为早期肝癌,手术证实为
肝血管瘤),2例长期观察二年以上,病灶无变化,1例未作CT而直接手术,3例手术后病理为
海绵状血管瘤。超声显像:11例病例的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8例边缘欠规则,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呈片状及条索状,分布欠均质,低回声为主。1例边界清晰,内呈网状样增强回声。同时肝右前叶见4.5cm×3.7cm大小的低回声为主的肿块。2例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呈雾状样回声。
讨 论
原发性肝癌和
肝血管瘤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原发性肝癌的病因迄今不清,是恶性程度很高的病病,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晚期出现右上腹疼痛、腹胀、消瘦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而
肝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病员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个别感右上腹不适。我们将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
1、
肝血管瘤疾病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低回声型,内部回声分析不均质,面积在3cm以上的
肝血管瘤缺乏重视和图像的观察及分析。
2、超声图像与病员的临床症状没有紧密的结合。例巨大
肝血管瘤患者,图像仅显示肝右前缘及肝左下缘角。其余的图像均为低回声区,内呈条索状及片状的中等回声,分布不均质,边界不清,无法测量大小,其后伴声衰减。但病员全身情况较好,无右上腹剧痛史,故此作为B超诊断医师必须要熟悉各科常见疾病的
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变化。结合临床资料作出正确的诊断。
3、本组误诊病例的B超图像均未发现有边周声晕。这与文献报告基本一致。所以应该为
肝血管瘤与肝癌的主要鉴别点之一。特别是对小
血管瘤加以重视,注意动态观察。
4、对多发性低回声型
肝血管瘤,应注意观察多发肿块之间的关系,原发性肝瘤是大肿块周围出现小结节,形成卫星样;转移性肝癌可出现多个小低回声肿块,呈星靶形,牛眼征,并有原发病灶。本组的3例多发病灶都是单独出现,其中1例是两种不同的内部回声。
5、对诊断确有困难者,可采用CT、MRI,血池扫描给予证实,适年有报道脉冲多普勒或彩色多普勒适用于
肝血管瘤的诊断。有利于了解肿块内血流状况,从而可作出较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