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药品介绍 专家介绍 全国唯一的血管瘤专著 来访路线

各类型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A、毛细血管瘤综合论

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是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破裂,如此反复循环破坏,蚕食患处的皮肤和皮下肌肉组织,凡是有毛细血管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属先天性,一般后天都是出生不久或局部受到外伤后所至。全身血管丰富的地方属多发部位,如:面部各器官等部位。

1、少数生长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尤其是眼支部位的毛细血管瘤,可能伴有颅内血管瘤,以后可能出现癫痫,此即sturge-weber综合征。

一、草莓状血管瘤
发生率约占新生儿的1%,多在出生时即存在,呈较小的红色斑点,以后逐渐增大,常高出皮肤,颜色鲜红,呈分叶状,形如草莓或杨梅。生长部位多见于头面部、躯干。


二、网状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网状、病变部位充血,毛细血管扩张成网状,儿童出生时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婴幼儿眼睑、枕部、两眉间出现毛细血管充血成网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分之五十的患者能自愈,还有百分之十五患者发展成片,形成平面毛细血管瘤。


三、血管瘤初生时鲜红斑痣
初生时已成片鲜红斑痣,无凸出皮肤,手压患处红色完全退尽,松懈压力,立即充血恢复红色,这说明患处已有毛细血管破裂,积血不是太多,图1—15基本在此范围内。


四、凸出皮外成片毛细血管瘤
初生时患处成片大量毛细管凸出皮肤外,表皮高低不平,发展特快,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在短暂的时间(半岁)内,将会使已患血管瘤的器官或周围的器官遭到破坏,形成海绵状血管瘤,图42、107、108可供参考。


五、面积特大表面呈点状血管瘤
初生时面积特大,表面红色呈点状,不规则,有立体感,患处有明显的增粗或变形,这种血管瘤基底非常深,面积也大,虽然暂时还无积血,但它发展特别快,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将在婴儿半岁前演变成海绵状血管瘤可给患者致残。图114、115、116供参考。


六、局部单个毛细血管瘤
局部单个毛细血管瘤,面积一般在三公分以内,凸出皮肤,鲜红色,表面毛细血管畸形凸出皮外似杨梅,称为杨梅状血管瘤,如周围无静脉血管受压而出现的症状,一般皮下没有毛细血管扩张或皮下面积没有超过表皮的面积。图51、54、55、60供参考。


B、海绵状血管瘤综合论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分,既可位于体表,也可发生于各种内脏器官,尤其以四肢,躯干和腮腺多见。瘤体皮肤可正常或呈暗蓝色,触之柔软似海绵,按压肿块可被压缩,患者自诉患肢沉重、酸痛,活动后明显。部分海绵状血管瘤表面皮肤可合并毛细血管瘤,称之为混合性血管瘤。有部分腮腺血管瘤合并腮腺表面皮肤或其它部位毛细血管瘤,故对小儿腮腺肿块不能明确原因时,若发现表面皮肤毛细血管瘤存在,应考虑腮腺血管瘤的诊断。


C、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头皮,额颞部或肢端,部分较局限,但大部分范围大,甚至达整个肢体,使该患肢增粗增长。外观可见局部一隆起肿物,或多个皮下隆起肿物相连,皮肤潮红,皮温高,透过皮肤可见紫蓝色团块。可隐约感觉到迂曲血管搏动和蠕动,并可扪及条索状质软的扩大血管。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D、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或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
可伴发 Kasabach-merrit综合征。该综合征是指血管瘤伴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生率约为血管瘤患儿的1%。发病机制是由于瘤体巨大,血流缓慢,加上手术损伤血管内膜,使瘤体内滞留消耗大量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Ⅻ,结果发生凝血障碍。症状和体征:1岁以内,尤其6个月左右婴儿,发病前静止的瘤体突然增大,表面紫红色,伴有局部继而全身淤斑,直至DIC表现。外观酷似软组织急性感染表现。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减少,常在60×109/L左右。


E、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即混合性血管瘤
混合性血管瘤初发病时都是略高出皮肤呈葡萄酒色的毛细血管瘤,后大量毛细血管破裂后压迫静脉血管畸形演变为大型海绵状血管瘤。如图372、373、374、377所示。